你見過八九十年代里年輕時髦的叔叔阿姨們愛跳的交誼舞嗎?
承載了一代人青春記憶的交誼舞,曾經風靡全國,后銷聲匿跡,最終重現于公園與廣場。其興衰起伏,見證著三十年前的年輕人群的休閑方式和生活狀態。曾經的交誼舞廳,經歷時光流轉,也由門庭若市變為被遺忘的昏暗角落
在北京西二環內,曾經有這樣一個被譽為“二環里最后的交誼舞廳”的場所,便是本次的改造對象。
01
場地與策略
項目場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廣義街的辦公樓建筑華星大廈。其中,一層建筑空間曾作為交誼舞廳使用,地下一層是小型旅館。在新一輪的城市空間疏解騰退中,這組空間由基層政府以租賃改造的方式,進行功能升級,期望轉換為服務社區居民的文化休閑空間。

△ 基地分析
原有裝修拆除之后,從暴露出的原始建筑結構中看到,項目改造難點在于上下建筑空間的連通較弱,地上空間層高充足,而地下空間由于梁高較大導致層高較低,不利于空間劃分與使用。
如何在空間限制性條件下,打破傳布局方式,創造地上地下連通、布局靈活的社區服務空間?這是設計之初面臨的問題。
基于社區運營方提出的功能需求,以及對居民的調研訪談,我們將多方需求以十二個“空間名片”的方式進行總結,希望營造出一種基于共享模式的社區文化服務空間。

△ 12種空間名片
在項目地下和地上兩層空間中,我們將功能需求結合建筑空間特點,形成了分層的空間布局。
一層作為社區文化休閑功能定位,對開放式的大空間有使用需求。地下一層作為社區服務配套功能定位,需求較小的空間單元,因此,設計分別針對性地采用“植入幾何體”和 “植入連續屋頂”的方式來組織多種空間功能。
同時,我們將兩層空間盡端的的疏散樓梯,進行了特殊的設計處理,使得看似獨立的上下兩層建筑空間既能實現色調與視覺的連續性,又能在空間尺度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補充。

△ 設計概念

△ 軸測圖
02
社區文化休閑空間
建筑一層作為社區文化休閑功能定位,對開放式的大空間有使用需求。因此,設計采用“植入幾何體”的方式,將T型體積、圓柱體、長方體等三種幾何體置入建筑結構中,以作為社區劇場、社區書塔、居委會接待等功能使用,幾何體之外留白的空間則可以根據需求靈活布置閱讀、休閑、展示功能。

△ 一層平面圖

△ 一層空間軸測圖

△ 庭院

△ 12種空間名片
1. 社區劇場
社區劇場是本次空間改造中面積需求最大的空間。
由于傳統的劇場對空間跨度的要求較高,現狀的結構不能滿足標準劇場的條件。于是,我們受話劇小劇場的空間啟發,利用柱網條件設置“T型”劇場布局。

△ 會議方式分析
圍繞著中心舞臺設置三面看臺,將傳統多功能廳舞臺與看臺二元對立的關系,轉換為可依據需求自定義的多元化使用方式。

△ 舞臺
在小劇場作為演出、報告廳、圓桌會議以及休閑空間等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將由使用者定義出多樣的平面布局。

△ 排練廳
2. 社區書塔
社區閱讀是一層空間布局中的另一主題功能。
在此前的裝修中,建筑靠近東側外墻的窗洞曾被堵塞。場地踏勘中,我們考察了窗洞被重新打開的可能性,于是在設計中將采光引入建筑空間中。明亮的閱讀空間靠近建筑次入口依窗而設,呈線性布局,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光條件,一方面保持營造靜謐的學習氛圍。
在空間中心采光較弱處,我們利用空間凈高優勢設置了一個圓柱形書塔,作為閱讀主題空間。

△ 閱讀區

△ 閱讀空間

△ 書塔內部
圓柱形書塔的優勢在于,為閱讀空間提供了內外兩種不同的空間界面。在內外空間界面上,我們將書塔的立面造型與書架、座椅結合,希望為使用者帶來多種閱讀方式選擇。

△ 書架
3. 社區咖啡
當社區劇場和社區閱讀空間被清晰定義之后,建筑空間中尚有不少留白。
如何利用植入建筑空間的結構特點,定義出新的空間功能,是另一重的設計思考。
在劇場的階梯形結構下方,我們利用空間高度設計出一組水吧臺空間,并對頂棚材料進行特殊的照明處理,從而打破劇場體量的厚重感 ,豐富空間的層次。

△ 吧臺
4. 社區辦公
在建筑靠近外墻一側的沿街空間,考慮到此處可設置獨立出入口的優勢,設計中將其改造為社區居委會的對外接待空間。并利用針對小空間復合式地設置了來訪接待、信息發布和社區辦公等功能。

△ 外立面

△ 居委會

△ 居委會
03
社區配套服務功能
地下一層作為社區服務配套功能定位,需求較小的空間單元,加上地下空間對連通性和疏散的要求,我們利用現有空間中梁位置較低的特點,采用了“植入連續屋頂”的理念。

△ 地下一層平面圖

△ 地下一層空間軸測圖
順著消防疏散的方向,設計在頂棚空間植入了連續的坡頂造型,將原本被梁格打斷的空間串聯起來,建立了一種在水平運動中的空間節奏感。社區展示、社區影音、社區排練室、社區工作坊、社區客廳等在此路徑上串聯設置。

△ 12種空間名片
1.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作為地下一層社區配套服務的系列空間中與地上一層聯系最緊密的開放空間,承擔著日常休閑、聊天交流、居民議事以及臨時辦公功能。此處的空間設計上,我們利用半固定的家具模塊進行空間分隔,從而便于多種社群活動的展開。

△ 社區客廳

△ 社區客廳

△ 社區客廳

△ 電梯廳
2. 社區排練室
在地下空間主通道路徑上,設計以存儲空間和等候區為中心,漸次設置大、小排練廳以及社區工作坊空間。社區排練廳通過分時的機制,開放給社區居民預約使用。社區工作坊則作為提供給社區義工和社會組織的獨立辦公室、會議洽談室等功能使用。

△ 大排練室

△ 排練廳外公共空間
3. 社區親子
地下一層平面盡端靠近疏散出口位置,是原有建筑中最為獨立的一處開放空間,我們將這里設計為社區親子空間。

△ 兒童區
不同于一般需要大人陪同的親子場所,我們在空間中植入了一個可供兒童獨立玩耍的閱讀小屋。閱讀小屋外側,是連接親子空間出入口的線性繪畫墻,視線通透并可借用建筑外側高窗采光。

△ 兒童區

△ 兒童區
家長們可選擇在親子空間陪伴孩子玩耍,或者在社區客廳休息,將空間留給孩子與小伙伴共同游戲,享受親與子之間既可相依又可彼此獨立的空間使用可能性。

△ 兒童區

△ 放映廳

△ 放映廳
04
結 語
在社區空間營造設計中,一個物理空間的改造,是明確可達的目標。空間落成之后,更是面臨日常運營、需求適配等一系列功能調試過程。而在空間設計之上,還有更長遠的的社區場所感、歸屬感的營造目標。
對于設計師而言,社區空間的營造,不僅需要從日常生活的視角,關注設計上的美感,更需要轉向更廣泛的社會目標,在多方合作的基礎上對社區空間進行開放式、體系化的設計,從而將空間的權力毫不保留地釋放給使用者。

△ 剖透視

△ 剖面圖
經過一年多的設計和無數次的居民溝通會議
如今,文體中心項目終于順利開工啦
期待它順利落成
讓更多精彩的社區記憶在此發生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廣安門內街道文體中心改造設計
建設地點:北京市西城區華星大廈1F/B1
建筑設計:MAT 超級建筑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唐康碩,張淼
設計團隊:王飛宇、劉友鵬、劉慧賢、張蓓(實習)
設計時間:2017.07-2018.09
建造時間:2019.4-今
項目業主: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
左邊的那部樓梯是不是畫得有誤,平面圖和軸測圖左邊那部樓梯對不上。
很厲害
很有趣的改造,內部空間關系也十分的和諧友好。